商丘润滑油价格联盟

作狮子吼,发海潮音:中国书院的那些故事

2022-06-11 08:07:20

请点击标题下方的“光明微教育”关注我们,了解更多教育动态~


书院故事

传统书院源出唐代私人治学的书斋和官府整理典籍部门,历五代、宋、元、明、清,绵延1300年之久,在普及儒学、教化民众、传承文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清末改书院为新式学堂,这一组织暂时退出了历史舞台。当前,伴随着国学热,各地书院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中国四大书院

千年书院,行程漫漫。

1
岳麓书院

公元976年,岳麓书院正式创立,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因此也被称为“千年书院”。

历经千年,却弦歌不绝。

1984年,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成立,下设理学、书院、文物和古建筑四个研究室。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岳麓书院在经学史、礼制史、宋明思想学术史、书院文化史、湖湘文化史等研究领域表现突出,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学术研究和交流中心。

1986年书院恢复教学,招收第一届湖南大学历史班学生,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人才培养格局,招收历史学、哲学、考古学等学科的学生。

自从“朱张会讲”开创了书院会讲的先河,在这座千年庭院里,文化传播的火炬就从没熄灭过。

从1999年开始,岳麓书院举办了一场又一场的“千年论坛”。中外著名学者、艺术家、经济学家,纷纷应学校之邀在这里开坛设讲。在搭上了电视直播的快车后,这里成了家喻户晓的思想碰撞、百家争鸣的舞台。

近年来,伴随着“国学热”的升温,社会各界也对作为中华文化重要地标的岳麓书院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岳麓书院顺应时代潮流,抓住互联网等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机遇,构建起“互联网+国学”的传统文化传播新模式,面向全球推广国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岳麓书院讲坛”……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释放出更大能量,让社会各界人士在这里收获了优质精神产品。

“我们将继续深入发展‘岳麓书院模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努力将岳麓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国学重镇。同时,还注重将书院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与利用相结合,继续探索和打造独具特色的‘岳麓书院模式’,为当代书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谈到岳麓书院的责任和明天,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踌躇满志。


2
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的白鹿洞书院

书院傍山而建,一簇楼阁庭园尽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中。南唐升元年间,白鹿洞正式辟为书馆,称白鹿洞学馆,亦称“庐山国学”。宋仁宗五年,改称“白鹿洞之书堂”。

“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这一由南宋大儒朱熹撰写的《白鹿洞书院揭示》,至今仍铭刻在庐山白鹿洞书院内的一处石碑上。它既是白鹿洞书院学规,也成为后世遍及全国的书院及地方官学的学规。

历经数千年后的今天,白鹿洞书院是否只是作为文物单位供人们旅游参观呢?据了解,近五年来,白鹿洞书院除了继续加大对古建维修、旅游接待、环境整治、防火抗旱等方面的投入工作外,在文化交流与研究方面更是大添手笔,先后促成中国人民大学、南昌大学、九江学院与白鹿洞书院的合作和交流,在传承和挖掘白鹿洞的文化内涵方面有着深远的意义。

白鹿洞书院这颗庐山文化的明珠,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3
嵩阳书院

1500多年前的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在嵩山之阳,一个名为嵩阳寺的场所初建而成,它就是日后在中国历史上声名赫赫的嵩阳书院。

“嵩高惟岳,峻极于天”,书院因巍巍嵩山而名,嵩山因煌煌书院平添了几多厚重。《宋史》中《杨时传》记载“程门立雪”的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至今仍作为尊师重道的经典代代相传。

程颢、程颐两位大师讲学十余载,“士大夫从之讲学者,日夕盈门,虚往实归,人得所欲。”嵩阳书院名声大振。从二程到朱熹,最终形成了系统的新儒学体系——“程朱理学”,成为影响我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之久的统治思想。

嵩阳书院的大门上有副对联:“近四旁,,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历九朝,为都会,包伊瀍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它是清代翰林侍读吴慈鹤督学河南考察嵩阳书院所题,以嵩山地形的雄伟,烘托出嵩阳书院的气势非凡地位出众。

嵩阳书院,吸引我们的应该不只是瞻仰者的目光,更多的应该是一种遗落和古朴的珍贵,一道探寻与思考的题目,一个议论与感叹的话题。

4
应天府书院

应天府书院前身为睢阳书院,是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所创办。北宋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府书院设立于繁华闹市之中,人才辈出。随着晏殊、范仲淹等人的加入,应天府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

范仲淹执教应天府书院时,经常教导学生要“从德”,而不能仅以科举仕进作为求学的最终目的。在他提出的“为学之序”中,学、问、思、辨四者也是最后落实到“行”上。

北宋应天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历来不容轻视。无论《中国书院辞典》、《中国古代书院》、乃至《四库全书》等国家典集及史书记载,都名列前茅。

应天府书院的完善修建,不仅丰富了商丘古文化旅游区古文化建筑观光游和学术学习游的内涵,还增强了古城旅游区对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专家和文化学者的吸引力。

现代文化书院的传承

古色古香的石墙围出了一方天地,创立于1984年的中国文化书院就坐落在北京大学东南方的治贝子园内,、冯友兰、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等无一不是文化大家。

冯友兰(左)与汤一介(右)

与古代书院一样,教学是中国文化书院的主要功能之一。早在创立的第二年,书院就开设了中国文化研究班,、冯友兰诸先生亲自设坛讲学。在办了几年短期班之后,书院在1987年开办了面向全国的两年制函授班——比较文化研究班,吸引了全国一万两千名学子报名。提起书院的传统教育方式,王守常认为它与现代的教育方式还是有所不同,“现代的大学教育,老师以传授知识为主。而传统书院的老师更强调要传授做人的道理”。

“第一门课一定是中国文化概论,之后包括周易、老子、孔子等课程。”王守常介绍,“现代书院的教育功能应该是面向全社会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文化书院身处当代,但王守常认为,“真正的学术仍是修己修人。中国文化书院希望能够保持中国传统书院纯学术的氛围,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播发展。”

保持纯学术的氛围,需要兼容并包的精神。汤一介曾经说过:“在筹办这个书院的过程中,一开始我的想法就是兼容并包的,不是单一的。”在书院刚刚建立的时候,、冯友兰、张岱年这样的老一代学者,也有像乐黛云这样的开放学者,甚至还有跨学科、跨文化的学者。多样化的学者加入,中国文化书院出版的著作更加丰富多彩。

“大海潮音,作狮子吼。”中国文化书院发展到今天,仍然秉持着纯学术的目标定位,专心出版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著作,坚持古代书院的口头传授方式。王守常说:“课堂不是演唱会,我们不愿意拿着话筒对着喧闹的人群,而是希望通过近距离的口头传授,传达真正的国学知识和国学理念。”

大学书院制

近年来,国内高校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其中一项很独特的做法,是在大学里成立“书院”。学院管学习,书院管生活。一般认为,这种书院制借鉴了西方大学住宿学院的做法,也承袭了中国书院的古老传统。

香港大学,复旦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都建立的书院制——

香港大学

崇基书院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创办的新亚书院
联合书院
逸夫书院


复旦大学:

志德书院,纪念复旦创始人马相伯先生
腾飞书院
克卿书院
任重书院
希德书院

西安交通大学:

彭康书院
启德书院
仲英书院
南洋书院

“书院热是一股来自民间的对复兴中华传统文明的深层需求。”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这样阐释民间书院大量兴起的文明动因,“乱世修典,一国的文明繁荣程度与国势毫不相关。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在磨练与变革中走向世界,对待本身文明的态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30年来经济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深化零碎地学习本身传统文明有了盲目需求,这是一种文明自信的表现。”

但郭齐勇指出,民间书院数量越来越多,难免鱼龙混杂,当下书院一定要端正办学目的,要弘扬传统书院“立志悟道、修身成德”等精神,进步书院质量。

 
内容综合自《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12日01版《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层需求》,《光明日报》2016年09月14日09版《中国文化书院32年的探索》,百度百科,光明网,网易新闻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期编辑:刘博超 邢妍妍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商丘润滑油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