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蚕丝吐尽春未老,烛泪成灰秋更稠。没有老师的教诲,就没有孩子们的前进与成长。今天(2016年9月10日)是第32个教师节,你是否也想起了你的恩师们呢?
![]()
(网络配图)
老师们的无私付出总让人肃然起敬,今天小编带你们看看我们中原好教师的几个代表,看完不要太感动哦!
| 以校为家,远山深处筑梦人 |
![]()
张要鹏是伊川县鸦岭乡代窑教学点的校长,从事英语教学工作。从教17年来,他始终扎根偏远的农村教学点。由于教学点教师年龄大,不会教英语,他独自承担了三至六年级英语课。他坚持以校为家,经常牺牲节假日加班工作。他关注其他教师,曾拿出自己的工资3000元,给同事妻子治病;他关爱学生,曾联系爱心人士对学校的十名孤儿每月提供200元的生活费直到18岁,还坚持每天中午给70名留守学生做饭。他所教学科成绩多次名列全乡第一名、全县“明日之星”竞赛获鸦岭乡第一名,全县抽测考试中成绩优异。他先后被评为洛阳市师德标兵、洛阳市优秀教师,伊川县“2014•感动教育”优秀教师、伊川县业务标兵。
|大山深处只有他一个教师
36年坚守为学生播撒爱的种子 |
![]()
南阳内乡县七里坪乡大龙教学点之小,小到只有5名学生1名教师。学校只是占用了教学楼的几间房子,两间教室,一间办公室,一间教师住室,一间厨房。
54岁的教师——刘四,就是在这样一个教学点教书的。自1980年参加工作,他36年如一日播撒教育的种子。
2010年8月,大龙教学点恢复办学,刘老师知道后,不顾自己刚做完胃切除手术后的虚弱身体,主动请缨到这儿教学。当时崭新的教室什么教学设备都没有,他没有向组织提任何要求,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工资和借来的钱购置了教学基本设备,确保了十几名学生正常开课。
| 坚守教学点35年、划破8条船的教师 |
![]()
李化勇,信阳市罗山县彭新镇公山村办学点唯一的常驻教师。李化勇所在的办学点背山面水,不管是李化勇还是小孩子,如果要绕水步行到学校,大约有8公里,就要走1个多小时的田间小路,横渡水库是最快捷的方式。为了方便,当老师的这些年里,李化勇一直是依靠划船过来的。
![]()
“这些年木船总是坏了再买,总共有8条了吧。在接送孩子的这些年里,我的手机共掉进水里4部,我也掉进去过,但从来没让孩子掉进去,这是我感到最高兴的事儿。”李化勇娓娓道来。
| 兰考县特岗教师苗景丽:
我走了,这个教学点就散了 |
![]()
“世界那么大,都想去看看,那学校的孩子怎么办?”半截楼小学特岗教师苗景丽笑着说,“我如果也走了,这个教学点就散了,在哪儿教书都是教,我出身农村,这点苦不算啥。”半截楼小学位于兰考县考城镇半截楼村,这里是开封、商丘、菏泽三市的交界,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作为一名特岗教师,苗景丽已经在这里任教5年。2011年,同她一起分来的特岗教师4人,只剩她在坚守。由于学校师资不足,她把在郑州工作的丈夫拉来一边代课一边干杂活。她说:“学校的一些力气活,就靠他了。”
![]()
“苗老师家是杞县的,在杞县县城买的有房子。她老公在郑州一个月工资4000多元,在这700元。苗老师生孩子,产假休了一个月就来上班了,想孩子咋办,就把孩子、老公都带来了。她当了校长后,流失的学生许多都回流了。如果这个教学点撤了,孩子们都要跑很远的路去上学。”老校长动情地说,“农村教育难,条件艰苦,来的特岗老师没有一个人像苗老师,在这样的环境下坚守5年,无怨无悔。”
| 为了学生不幸遭遇车祸
截肢后忍着疼痛坚持上课 |
![]()
2002 年的5月19日,是一个平常的日子,但对南阳西峡县田关乡杜营小学“海迪式”教师杜亚伟来说却是人生面临重大磨难和考验的一天。那天他为了给即将临考的学生购买模拟试卷却在路上不幸遭遇车祸,一辆迎面而来的大货车无情地轧断了他的左大腿。医生告诉他伤情严重,必须截肢。
凭着一腔热忱,他硬是走入了久违了的校园。课堂上由于长时间站立,腿上疼痛也更加剧烈了,学生们劝他坐下来讲,但他却拒绝了,他说哪有当教师是坐着讲课的。每当这时同学们是一个个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一个个都被感动得眼眶湿湿的,听起课来也格外地专心和用功。
| 拄着双拐,也要登上三尺讲台 |
![]()
新野县王集镇周湾小学的任书虎老师,孩子封之为“孩子王”。
1979年1月,18岁的任书虎当上了一名教师。这一当,就是37年。1984年,他雨天背送一名患病学生,右脚被划伤感染,导致右腿截肢。从此,他开始拄着双拐教书。
任书虎爱学生,担任班主任多年,他从不责罚“调皮生”“后进生”,总是耐心开导。班上一个学生有厌学情绪,经常迟到、早退。任书虎发现后,与他促膝谈心,在班上表扬他,并从生活、学习上关心他。在任书虎的爱心感化下,这名学生恢复了学习的信心。1998年秋,班上一个学生因病没到学校,任书虎放学后来到该生家中,得知是因生病未及时请假,任书虎才松了一口气。返校时,天突然下起了大雨,一路上他摔倒了好几次,弄得满身泥水。
| 课堂让我忘记了残疾和病痛 |
![]()
38年,他从一名刚踏入讲台声音有些颤抖、脚步有些趔趄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一名教学能够运用自如、游刃有余的老教师。他叫龚祖发,是商城县达权店高中的一名普通教师。
2011年冬季,由于一场车祸造成龚祖发七级伤残。在医院里住了近两个月,内心里坚持一定要重回三尺讲台。出院后不久,他就打电话给学校领导要求上班。
“在课堂上,看到孩子们活泼可爱的笑容时,我忘记了残疾,忘记了疼痛。我愿意在教育这块阵地上生根开花,永不言弃。”龚祖发说。
| 濮阳三胞胎姐妹花同当幼教 称“在从事一项幸福的事业” |
![]()
她们的名字分别是:李欣欣、李向向、李荣荣,取意“欣欣向荣”。这三个几乎长得一模一样的女孩来自濮阳,她们同时考入郑州幼师。2012年,郑州市郑东新区招教,向向和荣荣同时考入普惠路第一幼儿园当教师。第二年,欣欣也来到郑州,她考入郑州市高新区春藤路第一幼儿园当教师。
![]()
姐妹仨说,因为他们喜欢和孩子在一起,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幸福时光,所以并不觉得累。
| 娘家婆家十人,同守三尺讲台 |
![]()
赵玉珍已经在育红小学教了23年语文。在娘家,她排行老二。回忆起当教师的初衷,赵玉珍说,“我小时候,当老师的爸爸很神圣,特别崇拜他。”
赵玉珍的父亲赵坤海今年72岁。1969年,老赵在中原区石佛乡参加工作,成了一名老师,勤勤恳恳教书,一家人生活美满。1980年,赵坤海被选定支教阿里山区两年,那一年,小儿子仅有几个月大。“哪的学生需要我,我就去哪。”老赵义无反顾地响应了号召。从阿里山区回到郑州,老赵还在石佛学区工作,从教师干到学区主任。上级部门多次要调他到行政机关,他都没去:“就是喜欢干教育。”
不仅生在教师世家,赵玉珍还嫁到了一个“教师之家”:在婆家,丈夫是教师,大哥大嫂、二哥都是教师。“现在,连侄女也当教师了”。这一大家子,教龄加起来近200年!
| 南阳一村庄成"教师村" 600多户出300多名教师 |
![]()
一个只有60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却先后走出了300多名教师,这在我省乃至全国也实属罕见。80岁高龄的张廷来老人一家,三代出了十几位教师,在佟庄村备受尊敬。
![]()
张廷来说:“我年轻时在广阳镇当过小学校长,我的哥哥张廷谦夫妇也是老师,我的四个孩子也都是教师。”他指着身旁的一个年轻人说:“这是我的三儿子张延蜜,他夫妻两个都是小学老师。我大儿子是幼儿园园长,二儿子是南阳师院的教师,四女儿夫妇俩也是老师。现在我的大孙子长大了,从他父亲手中捧过了接力棒,也当上了老师。我们家都可以开‘家庭学校’了。”张廷来老人说,哥哥一家中也有不少老师,算上他们,他都快数不清了。”
大爱无疆,再次祝所有的教师
教师节快乐!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