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院早期是中国古代民间教育机构。开始只是地方教育组织,最早出现在唐朝,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宋代以后蓬勃发展。
书院的传承
一般学院的运作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当时,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这四所书院也被称之为中国的四大书院,江西上饶的鹅湖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的石鼓书院等也很出名。
![]()
岳麓书院
宋理宗时期(1224-1264年),书院教育成为朱熹等理学大师的遗产被官府继承,景定元年(1260)正式通过科举考试或从太学毕业的官员才能成为每个州的书院山长(书院讲学者的称谓),由朝廷赐敕额、书籍,并委派教官、调拨田亩和经费等,朝廷借此控制书院。
元代时期,官府对书院控制极其严格,书院鲜有争鸣辩论的盛况。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魏忠贤下令拆毁天下书院,造成了“东林书院事件”,后来又陆续恢复,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官学,重授课、考试,另一种为讲会式书院,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但多被统治者禁毁。清朝时期,统治者抑制书院发展,1901年,光绪帝令书院改为学堂,书院就此结束。
![]()
书院保存了大量的文化遗产,一般藏有一定规模的书籍,而且自行刻书,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藏书的历史世代相传直到最后成为中国近代图书馆和新式学校藏书的一部分,其功不可没。也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在书院中实行 自由讲学和“讲会”制度,教学方式多采取启发诱导式,提倡学生自学,博览群书,老师加 强指导,授道解惑,学术争鸣空气比较活跃,促进了 封建社会中教育事业的发展。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句耳熟能详的千古名联正是东林书院学者顾宪成提出的,现在挂在依庸堂内。
![]()
作为四大书院的岳麓书院,始创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为潭州太守朱洞创办,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宋真宗赐以“岳麓书院”门额。南宋理学家张洽、朱熹曾先后在此讲学,从学者千余人……
中国四大书院均成型于宋,书院文化亦兴起于宋。宋是一个被北方强人屡犯边关且蒙受了奇耻大辱的懦弱王朝,这使得一脉相传的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到宋一代士子学人身上集中地表现为爱国主义这样一个亮点,并成为我们今天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瑰宝。我们谈论宋王朝,可以蔑视;谈论宋文化,则要仰视。这不单因为宋诞生了理学大师,构建了学术津梁,还在于宋代的学术文化在封建社会后期的整体跌落中呈局部上升之势,更在于它所传承下来的精神命脉铸成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旋律,长久地回荡在历史的天空。(原载于社科报646期4版)
江西社会科学院胡发贵教授指出,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场所,既有知识性的学习,但更重德性的培养。这体现在书院的根本追求、书院的院规、讲学特点、注重身教、敬重先贤等种种特性上。
![]()
1984年10月,著名学者冯友兰联合张岱年、朱伯昆、汤一介等几位教授和多所大学和机构共同创立了中国文化书院。书院的宗旨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教学活动,继承和阐扬中国的优秀文化遗产;通过对海外文化的介绍、研究以及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水平,并促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书院作为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在近年来国学热的情形下雨后春笋般出现,国内相对活跃的书院约2000所,类型也各式各样,有高校内的新式学院,有向儿童教授儒学的培训班,也有为企业服务的培训机构,民间书院越来越多。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这样阐释民间书院大量兴起的文化动因,“盛世修典,一国的文化繁荣程度与国势息息相关。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在磨难与变革中走向世界,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30年来经济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深入系统地学习自身传统文化有了自觉需求,这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
(文中资料来源于百科、光明日报等,文中观点与本报无关)
![]()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
长按识别二维码
立即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