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第一次了解蓬蒿,是和朋友一起来这里拍戏。真实、自由、力量,是这个剧场给我的第一印象。再次来到蓬蒿,朋友给我看了这部片子,内心久久未能平静。王翔就坐在斜对面的坐位上,标志性的白色T恤,卡其色的棉布休闲裤,拿着笔和本,认真地在和一位年轻人交谈。戏剧对于他来说更像是一种自我实现,一种社会责任。王翔用惊人的毅力和近乎所有健康和收入孤独地支撑着。
![]()
● “蓬蒿”的名字出自李白的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蓬蒿人就是普通人的意思,我们希望每个人普通人都能走进剧场。“戏剧是自由的”是蓬蒿剧场的口号。
剧场门口的墙壁
● 王翔出生在五零年代中的武汉,父亲是军区干部,母亲在团委工作。小学毕业考入中学,,父亲被打成右派,下放至河南。1970年,16岁的王翔有了当兵的念头,在河南商丘报名参了军,随后被分到了武汉军区后勤部,在警卫通讯连做战士。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王翔上了医学院。1985年的时候,从武汉到北京来进修,那一年他第一次接触到话剧这种艺术形式。
![]()
1985年的北京
● 每每回忆起人生第一次在北京看话剧《和氏璧》时的情景,王翔仍激动不已。这里有个巨大意义,“生命是可贵的,甚至是可敬畏的。但是还有比生命、比我们一己的百年之身更可贵、更可敬畏的,是支持生命、让生命可以活下去的东西:对生命本身颤栗般的惊喜,对无限的渴望,对理想的热度,对真善美的承认和向往,对陌生人群的关注。”1997年,作为我国第一位研究人工种植牙的研究生,王翔开设了国内最早的私人牙科诊所,然而他并不满足。
![]()
牙医/蓬蒿创始人王翔
● 2004年,王翔投资的第一部话剧《暂住证》在北京小艺人剧场演出,讲的是两个北漂族的故事。他们初始很艰难、迷失在北京的物质环境里,经过奋斗终获财富,然而又迷失在没有温暖的城市里。王翔的好朋友、新东方副校长徐小平评价:“通过崔健的《一无所有》,我领略到八零年代的精神,通过《暂住证》,我领略到九零年代的精神”。王翔投入十万,亏了两万,但是他说收获特别大,感动特别多,但这也不足以让王翔的表达欲望得到满足,他有的更大的目标,建立自己的小剧场。
![]()
《暂住证》
●2008年,王翔花费一年多时间选址,用了自己三间牙科诊所的积蓄,投资100多万元在北京著名历史文化街区南锣鼓巷租了一间三百多平米四合院,办起了北京第一家民间非营利性小剧场一蓬蒿剧场。110个座位,主要空间分为剧场、咖啡馆。剧场用于戏剧演出,咖啡馆用于举办沙龙、研讨会等。
![]()
剧场内部
●然而,八年时间随着国内楼市的炒高,这里的房租涨了三倍,从原来的二十四万变成九十三万,再加上团队十几个员工一年五六十万的工资。剧场每年成本投入接近两百万。但是每年最低三十万元、最高五十万元的票房收入一直没什么变化,这是蓬蒿剧场唯一的收入。因为不走商业路线,王翔每年需要补贴七十万元的常规亏损。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是由蓬蒿剧场在2010年发起主办的国际戏剧节,每年邀请全世界数十个国家地区的舞台作品展演。但从2014年起,王翔的个人力量已经逐渐无力承担整个戏剧节的呈现。
![]()
后《雷雨》剧照
●蓬蒿剧场每年演出约300场、沙龙、文学朗读、工作坊及讲座等公益性文化活动100多场。合计演出及活动2000多场、每年策划及组织2-3个大规模的行业内的戏剧节及论坛由是由一个装了6个心脏支架的牙医独立支撑着。租房合同签到2016年8月,这处院子市场评估价3000万元,王翔衡量了自己能动用的全部个人资产,“只有1000万元”。要么发动朋友买下房产,租给王翔;要么找到企业家购买房产,再建立租赁关系;要么高息贷款。王翔说,自己没想过更多,“只是经济的问题,不管怎么样,我一定会保住它”。他也绝不考虑搬迁到房租便宜的地方。因为“如果在一个城市的中心空间,这个剧场都无法生存,到了边缘地带肯定就夭折了”。
![]()
王翔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生物,都可以活的很好,也都可以活的很不好,这两种生物有两个名字,一个名字叫人,一个名字叫猪。我们都要像人一样活着,不能像猪一样只知道吃。宰割你的时候你只会叫,没有反抗能力。”
![]()
蓬蒿剧场
感谢「他们的理想国」ourutopia1984 提供的视频授权
部分资料、图片来源于网络
![]()
感谢女王很美很精致合作伙伴「卢森LUCIEN」
![]()
![]()
-----------
微 博|@女王很美很精致
你真的忍心不按个
再走吗~
分享到朋友圈这种事我是绝不会厚着脸皮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