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润滑油价格联盟

《诗经》第二百九十二篇《闵予小子》

2021-12-06 14:33:59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赏析五

【古风泊客一席谈】


 

   闵予小子


    [经·周颂·闵予小子]


       闵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于乎皇考,永世克孝。念兹皇祖,陟降庭止。维予小子,夙夜敬止。于乎皇王,继序思不忘。


[作品介绍]


周颂·闵予小子》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周成王祭祀宗庙时的乐章,系成王服丧三年期满,临政前祭祀宗庙时对先祖皇王所发的誓词。诗中,周成王首先诉说孤独无依的处境,接着追念先王先祖的功德,最后表示自己要日夜勤劳,继承王业。全诗一章,共十一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期求老臣忠心辅政,二是庙堂之上告慰先祖。


[注释]


⑴闵:通“悯”,怜悯,郑笺说是“悼伤之言”。予小子:成王自称。小子,年少。对先祖也可自称“小字”。

⑵不造:不幸,不善。此指遭之丧。

⑶嬛(qióng)嬛:同“茕茕”,孤独无所依靠貌。疚:忧伤。

⑷於(wū)乎:同“呜呼”,表感叹。皇考:指武王。

⑸永世:终身。克:能。

⑹兹:此。皇祖:对已故祖父的美称。此指

⑺陟(zhì)降:上下,升降。庭:直。止:语气词。

⑻夙(sù)夜:原意为早夜。此指朝夕,日夜,即天天、时时。敬:谨慎。止:语助词。

⑼皇王:这里指先代君主,兼指文王、武王。

⑽序:通“绪”,事业。思:语助词。忘:忘记。


[译文]


可怜我这三尺童,新遭父丧真悲痛,孤独无援忧忡忡。先父武王多英明,终身能够孝祖宗。念我先祖兴大业,任贤黜佞国运隆。我今年幼已即位,日夜勤政求成功。先王灵前发誓言,继承遗志铭心胸。


赏析

此诗当作于周成王三年(公元前1113年),是周成王除武王之丧,将要执政时,朝拜于祖庙,祭告其父王周武王和祖父周文王的诗。《毛诗序》云:“《闵予小子》,嗣王朝于庙也。”《郑笺》云:“嗣王者,谓成王也。除武王之丧,将始即政,朝于庙也。”周成王继位之时,年龄幼小,可以说,除了高贵的身份之外,。幼小的成王不可能明白自己的处境,而为之辅政的对此则有清醒的认识。因此,尽管《周颂·闵予小子》看似成王以第一人称而作的自述,其实真正的作者应是辅政的周公。

佚名


赏析

朱熹解曰:“赋也。匡衡曰:茕茕在疚,言成王丧毕思慕,意气未平也。盖所以就文武之业,崇大化之本也。叹武王之终身以孝也。”

“承上文言武王之孝,思念文王,常若见其陟降于庭,犹所谓见尧于墙,见尧于羹也。楚辞云:三公揖让,登降堂止。与此文势正相似。而匡衡引此句。颜注亦云:若神明临其朝廷是也。”

“承上文言:我之所以夙夜敬止者,思继此序而不忘也。”

“此成王除丧朝庙所作,疑后世遂以为嗣王朝庙之乐。后三篇仿此。”

这是成王除丧后朝觐庙堂之时所作的一首乐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期求老臣忠心辅政。可怜我这个小子啊,遭遇了家国之大不幸,以至于今天孤苦无依,长久地深陷于哀痛之中。呜呼,我伟大的武王先祖,在位之世能够尽孝于先王啊!成王很谦恭,自称“小子”,一是年龄尚幼,执政日短,在前朝老臣面前保持低调,以赢得他们的效忠,这点领导艺术实在难能可贵。可贵的是,成王深知“哀兵必胜”之道,陈述自己先王新丧,家国遭遇如此之大不幸,自己还深深地陷于哀痛之中,期望取得老臣们的怜爱,帮助自己巩固执政地位。只是这些小把戏还远远不够,他要委婉地告诉老臣们,我伟大的先祖武王在位之时,有一个很好的品德,那就是始终不渝地孝敬先王,因此各位理当象辅佐先祖那样辅佐小子,理当具备先祖那样的孝德,这其实就是最大的政德啊!

二是庙堂之上告慰先祖。怀念起先王,即伟大的文王,好象看到他的神灵降临今天的庙堂之上。有先王为榜样,作为后继的小子我,没有理由不夙夜勤政啊。啊,伟大的先祖先王们在天之灵,我一定继承你们未竟的事业,永志不忘!这是在先祖先王面前,。从这一点可见成王少年老成之状。

佚名

赏析

    

  《毛序》说:“《闵予小子》,嗣王朝于庙也。”这首诗是继位的君王朝拜先王之庙时所作的诗,从诗意与语气判断,大约是成王亲政时祝告所用,因为其他君王没有诗中所叙述的经历。

这是周成王亲政时视庙祝告时所用的诗。

在开首的三句里,成王自陈遭遇父丧的不幸和孤独忧伤的心情。“闵予小子”一句极带感情色彩,表明了失去父亲后自己孤独无依的处境,乞求先王之灵对自己怜念和顾惜。年幼的成王身遭父丧之后,无限伤痛如重病在身。着意抒发自己的悲哀与孤独,正在于要明示作为人子的一片孝心。

中间四句写对先父美德的追念和感念先祖在天之灵对王室的福荫。殷、周两朝都是信奉祖先神的,他们认为先王在世时为后代开创基业,死后升天的灵魂仍对后代起着保护神的作用。成王先赞叹先父武王一生谨守孝道,美德流芳,堪为后世子孙之榜样。又缅怀先祖文王,由近及远地表示自己对列祖列宗均心怀感念,不忘先辈福佑之恩。

后四句是明志之词,表明自己继统之后,定将化悲痛为力量,不忘自己的决心和责任,日夜勤劳、谨守祖训,做到凡事以敬,使国家永世恒昌、代代相续不绝。

孔子说:一个人“若能长期地不改变其父的生活准则,这样的人就可称得上孝了。”我们观察一个人是否具备孝道时,如其父在世则观其志向,其父已亡则观其行动,看他能否继承先人的遗志,完成先人未竟的事业。如果此人身为君主,还要看他是否更换其父的臣子和其父的为政之道,是否能够继承父辈的遗志,完成父辈未竟的事业。少年丧父是人生的一大悲哀,如果一味地沉湎于悲痛之中,则将一事无成。面临如此的人间悲剧,能够像成王那样化悲痛为力量,才是真正的继承父辈遗志。

佚名

赏析

        

嗣王朝庙,通常是向祖先神灵祷告,表白心迹,祈求保佑,同时也有对臣民的宣导作用。鉴于周成王的特殊境遇,这篇告庙之辞应有特殊的设计。

开头三句,将成王的艰难处境如实叙述,和盘托出,并强调其“嬛嬛在疚”,无依无靠。国君需要群臣,嗣王更需要群臣的支持,成王这样年幼的嗣王则尤其需要群臣的全力辅佐。强调成王的孤独无援,于示弱示困示艰难之中,隐含了驱使、鞭策群臣效力嗣王的底蕴,这一点在下面即逐步显示出来。

第四句的“皇考”指周武王。武王一生业绩辉煌卓著,诗中却一字不提,只说他“永世克孝”。为人子当尽孝;为人臣则当尽忠,其理一致,为什么不直陈其言呢?盖因在危难、困窘之际寻求援助,明令不如感化,当时周王室群臣均为武王旧臣,点出武王克尽孝道,感化之效即生。

第六句的“皇祖”指周文王,而“陟降”一语,当重在“陟”,因为成王嗣位时在朝的文王旧臣,都是文王擢拔的贤能之士,他们在文王去世之后,辅佐武王成就了灭商的伟业,此时又该辅佐成王来继业守成了。

周公是经历文、武、成三世的老臣,“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又“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史记·鲁周公世家》),一些三世老臣如姜尚等,都长期与他共事,上述对文王、武王赞颂之语,出自他口中,自有非同寻常的号召与约束力量,穆王时太仆正伯冏作《冏命》,所说“昔在文武,聪明齐圣,小大之臣,咸怀忠良”,正可见周公的威严。

周公在其子伯禽受封于鲁后曾训戒伯禽要尊贤,说:“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史记·鲁周公世家》)他知道自己的身份“不贱”,当然知道成王的身份更为高贵。成王为文王之孙,武王之子,血统至尊,,周公对此不能不充分地加以利用,以期对文王、武王感恩戴德的群臣对成王也俯首听命。因此“继序”一语出现于《周颂·闵予小子》的末句,绝非偶然,它强调成王继承的是文王、武王开创的大业,而“思不忘”对成王固然是必须兑现的誓言,对于文王、武王的旧臣,则是理所当然应尽的天职。

《周颂·闵予小子》隐含着对文王、武王旧臣效忠嗣王的要求,而在这方面,周公又是以身作则、堪称楷模的。他并没有忘记对儿子伯禽的教育与指导,用今天的话说是公私兼顾的,可他的主要精力一直集中于辅佐成王,。这方面,《诗经》《尚书》中的许多篇章留下了可信的记录,孔子也一再表示对他的尊崇与景仰。周公与成王虽然一为臣一为君,一为辅相一为天子,但是,要了解成王时政事,却往往先要了解周公。《六经》皆史,读此篇亦可窥周初政事之一斑。

佚名

赏析

‘小子论’,通过读诗,我对于周朝君王的‘小子’称呼略有所悟。君王自称‘小子’始于周成王,成王很小便继承王位,又逢天下初定,万事待兴,经历了管蔡之乱以及与周公的矛盾,最后又经历了周公摄政,几乎失掉王位。可以想象,小小年纪,坎坷不已。这种臣强王弱的局势,自然成就了其谦谦公子的形象,所以他自诩‘小子’表示谦诚之意,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周颂 闵予小子》里‘自诩小子’的周成王。从此‘小子君王’的称呼一代代便流传下来。到周厉王时,由于其顽劣凶残,‘小子’的意思从成王时的褒义变成贬义,成了大臣们对周厉王的不敬称呼,蔑称。在《大雅》很多篇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对厉王不敬的称呼,以至于这贬义的‘小子’成了厉王的代称。直到厉王死去,这个不好的‘小子’称呼也没有随其消除。至其儿子周宣王时期,‘小子君王’的称呼还时有存在,被称为变了味道的‘小子’,这使宣王很不爽。于是,他在《大雅.江汉》中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别再叫我小子,我和召公一样。于是,‘小子’的称呼销声匿迹了一段时间,直到周幽王时,人们又开始用‘小子’蔑称幽王。这就是我对周朝君王称呼‘小子’的理解,供喜爱《诗经》的人们参考。

然正义曰:‘《曲礼》称“天子在丧曰予小子”,若已除丧,当为吉称。而经言小子在疚,为丧中辞者,以其服虽除,去丧日近,又序其在丧之事,故仍同丧称’。好像说居丧期间天子自称‘予小子’。又是一说。只是这种说法与‘小子’在《雅》和《颂》里的用法不太相符,而且显然出自《礼记》的《曲礼》之说也是来自对《周颂闵予小子》的解读,并非出自周礼实例,实属一家之言,不足为证。若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必须探究‘予小子’的来历,我非专家,无能为力。只能推测,如果‘予小子’一词早于周朝,则没有文字记载,无法取证。若其就是来自《诗经》,则无法自证,我的‘小子论’就应是其最早来源。因此,出自西汉礼学家戴德之手的《大戴礼记》和出自其侄子之手的《小戴礼记》之《曲礼》则是根据《诗经 周颂 闵予小子》的推论,推论难为证,孤证就更不足为凭了。故我疑惑此说的正确性。

这篇周颂以成王口气作成,有人以为是周公代作。据我猜想,成王出丧就位时作颂告祖也好,周公致政成王主政时作颂告祖也罢,那时的成王尚都在年幼少识阶段,别人代其做礼歌的可能不是没有。但若说是周公代做我却不太能接受,因为颂歌完全是成王的口气,带有明显的成王特点,看不出一点周公风格的影子,莫非周公的文学修养已臻化境,竟能摆脱的无影无踪?我觉不会。我觉这的确就是成王之作。被周公拿来用作朝庙礼乐。我一家之言,不必认真。读颂:

闵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於乎皇考,永世克孝。怜悯我小子啊,家遭大不幸,形影孤独地居丧其中。呜呼啊皇父令考,您永世都能致孝。从这句来看,像是父皇武王新丧不久。应是出丧就位时的就位祭告。正义曰:‘古者,天子崩,百官听於冢宰,世子以三年之内不言政事。此嗣王朝庙,自谋为政,则是即政之事,故知除武王丧,将始即政,朝於庙也’。我是有些怀疑,初周时期有没有守丧三年的规矩?十有八九还没有。所以我觉得周公致政后作颂告祭的可能不大。遭家不造,家遭不测也。嬛嬛,孤独无靠为嬛嬛。在疚,怕是居丧的另种说法。疚,久病为疚。克孝,武王推行孝道的美德和功德,克孝成了武王的代誉。

念兹皇祖,陟降庭止。维予小子,夙夜敬止。於乎皇王,继序思不忘。思念此辉皇祖先啊,愿你们常来登庭堂降居止。维实让我小子啊,能日夜恭敬供奉之。呜呼啊皇王,我将继承祖上的序业,永思不忘。愿祖宗们常来降临保佑,我也好日夜供奉。最后,表决心,继承祖上的功业并有序传承下去。庭止,庭堂居止。敬止,敬之。皇王,皇王之称呼,皇字被王家专用已见端倪。序,我尊原义,次序,秩序。

《诗集传》:‘此成王除丧朝庙所作。疑后世遂以为嗣王朝庙之乐’。好苦逼的嗣王朝庙告祭祖上,苦哈哈令人怜悯,这倒真像成王初期的形象。真是一唱三叹,先叹皇父,再叹皇祖,三叹皇王,大有告求无门之势,告求之苦态跃然纸上,想那早期成王一定有一副苦瓜脸,也许正是这种‘示弱’计策又帮成王赢回了人心和江山!

佚名



《闵予小子》   [经·周颂·闵予小子]

“闵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于乎皇考,永世克孝。念兹皇祖,陟降庭止。维予小子,夙夜敬止。于乎皇王,继序思不忘。“

译文:

“可怜我这三尺童,新遭父丧真悲痛,孤独无援忧忡忡。先父武王多英明,终身能够孝祖宗。念我先祖兴大业,任贤黜佞国运隆。我今年幼已即位,日夜勤政求成功。先王灵前发誓言,继承遗志铭心胸。“

关于《闵予小子》的诗旨,历代基本无争议。

》云:“《闵予小子》,嗣王朝于庙也。”《》云:“嗣王者,谓成王也。除武王之丧,将始即政,朝于庙也。”

宋代也基本认同此观点,其《》曰:“此成王除丧朝庙所作,疑后世遂以为嗣王朝庙之乐。”

成王执政,也即周公返政。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纣王。纣王兵败自尽,商亡。武王建立周朝。封周公旦于鲁、封弟召公奭于燕、封弟叔度于蔡、封弟叔鲜于管、封弟叔振于曹。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于商丘,比于诸侯,使管叔、蔡叔(武王二弟)为其相以制商遗民。周武王求舜后裔得妫满,封之于陈。封姜子牙于营丘(今淄博东南),建立齐国。

前1042年,武王崩,子周成王诵继位,成王年少,周公旦(武王弟)摄政。

前1040年,管、蔡疑周公不利成王,遂与武庚禄父发兵袭周公。周公奏成王后起兵东征三年平乱,杀武庚禄父、管叔,放蔡叔,封弟康叔封于康(子孙改国号为卫)、封微子开(商纣庶兄)于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土建立鲁国。
  前1035年,成王年长,周公返政于成王,北面就臣位。

《闵予小子》就是周成王除武王之丧,将要执政时,朝拜于祖庙,祭告其父王周武王和祖父周文王的诗。

宋代》细解之:“匡衡曰:茕茕在疚,言成王丧毕思慕,意气未平也。盖所以就文武之业,崇大化之本也。叹武王之终身以孝也。”“承上文言武王之孝,思念文王,常若见其陟降于庭,犹所谓见尧于墙,见尧于羹也。楚辞云:三公揖让,登降堂止。与此文势正相似。而匡衡引此句。颜注亦云:若神明临其朝廷是也。”“承上文言:我之所以夙夜敬止者,思继此序而不忘也。”

周成王执政,周边之大臣贵族仍然是以周公为首的文王朝、武王朝留下的旧臣子。成王还是“小子”一个。但在周公带在身边精心栽培之下,“闵予小子“一方面怀念先祖先王,一方面发出誓言要振兴周朝。实际上,诗篇隐含着对文王、武王旧臣效忠嗣王的要求和期许。


◆  ◆  ◆  ◆  ◆  


诗经292



心 • 养性  品生活

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古风泊客 ┃ 也许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赏析微刊



阅读原文:《诗经》第二百九十一篇《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商丘润滑油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