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大学 通俗度:雅
今天咱们说点阳春白雪,使用一些高级方法来测定基础油组分的差异,当然主要还是石蜡基。
本篇内容并未对实验方法本身做过多介绍,主要侧重于介绍检测结果对我们的意义和价值,如有兴趣想知道具体的实验方法,我们可以考虑在实验方法的章节重点介绍。
第一个方法是基础油碳结构的族组成,以ASTMD2140(SH/T 0725) 为例,首先测量基础油在一定温度下的密度、粘度和折射率这些简单的基础参数,然后通过计算得出CA值、CP值和CN值。这三个数值分别代表芳烃、石蜡烃和环烷烃的碳数在整个基础油总碳数的占比。这个方法比较简单,也最实用,工厂都可以用。但该方法的局限性是只能分析基础油属于什么类型的基础油,环烷or石蜡,大概每种组分占比有多大。无法继续细分,比如直链烷烃是什么结构?环烷有几环?因此属于入门级别的分析结构方法,但大部分的基础油的数据检测结论中都是用的这个测试数据。这个检测方法有很多,但报告的数据都是那三个百分数。
第二个是光谱:
对咱们这个行业来说,用的最多的是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对于这两个方法我想大家都不陌生,说白了就是光照,不同的组分对不同光的吸收度是不一样的,就像白纸和黑纸对太阳光的吸收程度不一样,但如果要定量分析组分,这两个方法就差一些了。
先说说紫外光谱,这个东东实际上现在最主要用途是分析芳烃,而大部分的测试其实都集中在白油的检测上,前面我们没仔细说,实际上白油也是精炼的基础油,而且是特殊的基础油,属于麻将中的白板,但这个白板最苛刻的内容就是芳烃含量,尤其是食品级的白油对芳烃的含量控制要求非常低,测定的方法就是用近紫外光吸收度。这一点我们后续介绍白油的时候会细说。
红外,这个大家更熟悉,而且它是个大咖,因为它不仅仅能分析新油,还可以分析旧油,不仅仅可以测基础油,还能测成品油,还可以测旧油的添加剂、酸值、乙二醇含量、氧化度、硝化度、燃油稀释等等很多很多其他的事。我们绕不开它,但,在这里我们说的是基础油领域,实际上红外对于基础油来说,最大的贡献在于合成油的区分,因为大部分的合成油都具有典型的官能团,比如酯类、醚类、醇类。他们的吸收峰的位置都不一样,用的好的检测人员,使用红外是可以分析出盲样使用了哪一类的基础油。我就知道国内有一些这样的高手专门从事这个。但对于矿物油来说,2类油和3类油这种纯烃类物质,它基本上就怂了,一般来说,它无法分辨更具体的组分,它的功能也就只能分析分析族组成,具体结构分析不是它的强项。
第三个要介绍的是色谱
简单说一下色谱,这可是分析化学中大神一般的工具;其实,它主要的强项在于分离,然后才是分析。
色谱的分析方法有很多,但用于润滑油领域的可就没那么多了;
行业内的一个方法:薄层色谱法测定族组成SH/T0753(TLC),这个实验结果和族组成的结果类似,不同的是它测算的是饱和烃、芳烃和极性化和物(胶质和沥青质)这三者的分别含量,所以一看这分离出的物质就不是给石蜡基润滑油准备的,因此这光怕是借不上了;
经典色谱柱法(LC),这个方法的最大的作用是可以分离饱和环烷、芳烃、胶质等物质,同时为后续更进一步的成分分析作前期的分离工作。也就是说,这哥们只能干一些粗活,作个厨房的小杂工,大厨还在后面。同时这个法子检测的时间也比较长。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这个方法用来分析高沸点的重质油有独到之处,主要是分析芳烃和胶质,但也有人用来分析基础油的,我国于2014年按照ASTMD7419修改成了一个行业内的标准,标准号是SH/T0885,很多人不了解这个标准。因为该标准主要分析的组分是总芳烃和总饱和烃,但对于高级的石蜡基基础油,芳烃被剔除的很干净,有的连1%都不到,因此这个方法其实对石蜡基没啥意义,但对环烷基或中间基的基础油则有一定的价值。这个方法是中石油兰州研发中心的同志们制定的,赞一个,他们也许能用的上,可以分析环烷基基础油。
凝胶渗透色谱(GPC):这个色谱一般很少用于润滑油方面的研究,它的主要的成果是组分的平均分子量,可分子量的这个结果对我们分析构造的意义却不是很大,尤其是分子量非常接近的一些部分,就更难。
最后当然就是咱们领域内最常用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了,说这个之前,我们得提一提质谱。
第四、质谱:质谱对于分析有机物质的能力,绝对是个一流高手,它可以看出基础油中链烷烃有多少,环烷有多少,一环、二环直到六环分别占多大比例,甚至芳烃具体的品种、占比都可以看出来,什么蒽、萘、各种PAHs,统统可以测,简直是透视眼一般的存在。而且相对于色谱来说,更准确,效率也更高。
所以,大家常用的法子就是用先色谱分离,然后用质谱进行分析。
这里我们上一个图把,看看质谱的分析能力。
![]()
![]()
![]()
之所以将色谱与质谱联用,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了质谱和色谱分别的强项,只要色谱能分开,质谱就可以测出来。两者相辅相成,功能互相补充,完善了整个分析体系。
质谱虽然优秀,但其实仍然是组分分析,对单一类别的分子结构依然看不穿,比如我们关心的直链烷烃的碳支链啥的,因此才有下一章的新设备出场。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一集。
1.环烷基基础油-潘多拉的魔盒(有介绍CA,CP,CN)
2.基础油的“蒸锅”到底是怎么“蒸出“基础油的?
3.刨根问底,二类VS三类基础油的分子结构的差异
4.聊聊三类+基础油
查看更多历史文章:
->公众号主页:我的文章,可以看到目录结构
->点公众号主页右上角:单击历史文章
如您觉得有趣,请识别以下二维码关注,我们将为您推送更多有趣的知识
转发请标注来自公众号:润滑油学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