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润滑油价格联盟

关于回国\/科研\/施一公被“公审”\/买车

2022-07-02 13:13:07

关于回国


按照计划,我将于北京时间7月8日下午两点抵达上海虹桥机场,北京时间8月5日上午10点半离开香港国际机场,在国内总共待上28天。


这应该是我在读博期间能在国内待的最长时间的假期了,事实上,在请这个假的时候,老板就已经面露愠色了,如果以后的几年再按这个长度请假,我想我老板应该会疯的。


回国计划已经排出来了,我将在上海待1天,郑州待2天,北京待2天,珠三角地区待4天,西藏待10天,我的家河南省商丘市待8天。至于具体的计划,如果诸位感兴趣的话,可以直接向我询问。


我原本的计划是抽出两个星期在新疆旅行,后来改成了西藏,原因有二:1、西藏相对于新疆景点更加集中,若是在新疆旅行,恐怕是自驾游上一个月才算尽兴;2、届时我哥们儿,摄影、旅行大神赵振昊赵兄在彼,正好可以跟着他一起浪。


不过,我在外旅行的时间竟然比在家待的时间还长,这一点引起了我父母的不满。对于这一点,我有必要给予一些解释。事实上,假设我将来每年能回国两个星期(即使这样也有些痴心妄想),且不出去旅行,在家能待的时间最长也就是一个半星期,跟这次在家待的时间差不多。即使我当初并未选择出国,待到我参加正式工作,估计也就是春节期间能回趟家,在家的时间也就一个星期,而在我还没有能力将父母接到身边生活的时期,这也就是一年唯一亲子能见面的时间。在国外读博的生活与国内读博的生活大不相同,在国外读博基本上跟参加工作没什么两样了,若能在国外读博这几年多攒钱,多攒工作经验,趁父母还没有老去的时候能够更早的将父母接到身边,这是最好的。而为了换取这一点,国外读博期间亲子见面的时间就只能牺牲掉了。另外,趁我还年轻,更重要的是趁父母还年轻,多出去走走看看,总是好的,过去在《中国国家地理》西藏专辑上才能看到的景色终于要展现到自己的面前了,这句话一说起来我就感到有点小兴奋呢。


在国内的日子每天都很宝贵,为了能够节省时间,我不仅要坐飞机往返内地与西藏(机票好贵…),更不得不舍弃了一些计划要访问的地方,鄙人在此表示深深的歉意。


我用词非常讲究,我在美国居住的地方只能叫“住所”(residence),而能叫“家”(home)的地方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位置必须是在中国,必须有家人在那里居住。在美国已经快一年了,说实话,我仍然没能喜欢上这个地方。如有可能,趁我还年轻,我会尽早还家,“回国”这件事情也不用再讨论了。



关于科研


我科研的状态起伏很大。去波士顿的前一周,科研状态大爆发,一口气跑了七个算例,几乎在一周期间完成了平常在两周才能完成的工作,然而从波士顿回来之后,整个人直接就痿了,一周的科研成果大概只相当于平常两天的量。嘛,整体来看,这两周还是赚了。


这个星期好像是个工作状态比较正常的一周,然而就在今天,老板又交给我了一大块工作,本来期待的完成时限是7月20日,然而我7月8号就要回国,所以……


不说了,让我去墙角哭会儿去。



关于施一公被“公审”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教授(以下称之“施老师”,毕竟年长学长)的人品最近一段在网上遭到了质疑,很多人指责他口是心非,有将众多有心从事科研的人引入基础科学研究“歧途”的非分之想。作为施老师的同乡(都是河南人),同时也是他高中(河南省实验中学)、本科(清华大学)的双重校友,同时也有从事基础研究(搞湍流的,姑且算基础研究吧,虽然我一直把自己定位为工程师)的嫌疑,我在此发表一些评论,欢迎大家与我讨论。


中国的社会环境诸位也都知道,口是心非也算是生存的一个重要的手段,越居高位,口是心非就越显得自然。施老师既然从国外回来,在此方面肯定是做了心理准备的。事实上,我在美国一年,心理素质和生活状态仍然是相当纯正的中国范,这也是为了将来的回国做准备。混水才能摸鱼,我还是深信这一点的。


有人说施老师鼓励科研人心无旁骛,然而他却在博士期间试着创立的一家公司,从而批评他“口是心非”,这一点非常不具有说服力,毕竟每个人大概都做了太多让自己后诲的事情。


另外,还有人说施老师大力鼓励基础研究,有把想要改变命运的贫家子弟错引入科研圈,从而坑其一生,让他穷一辈子。首先,我不知道他原话是怎么说的,但是至少在当今中国科研的发展阶段,“科研不能发财”大概已经成了社会的共识,我想施老师不会说出“科研一定会发财”这种话。另外,如果从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现在科研人员穷不代表将来科研人员一定穷,事实上,,就能读出来提高科研人员的收入水平,让科研经费更多的进入科研人员自己口袋的倾向了。不过说实话,对于“科研”与“发财”之间关系的讨论,对于贫富差距较大的现阶段的中国比较显著(“金字塔型”社会结构,富人少,穷人多),若是社会经济阶层更加扁平化(“纺缍型”社会结构,富人穷人都少,中产阶级是社会的主流),我想基于此样讨论的社会土壤将会更加的浅薄。


另外还有人说,施老师说过什么“读博期间不要读大量文章”的话语。我不知道他的原话是什么,然而如果他真是这个意思,那我也得批判一下他了。事实上,越是革命性的文章,所做的引用也就越少(因为创新性强的工作并无前辙可循),而这些文章只属于概率极低的灵光一现,还有不世出的天才们。对于我等在科研圈底层挣扎的人,多读文章,了解别人的思路,在别人思路的基础上做那么一丁丁丁丁点的创新,这些还是必要的。


总之,施老师说的话,有需要辩护的地方,有需要明晰的地方,有需要辨证看待的地方,当然也有让我感到很不爽需要批评一下的地方。嗯,就是这样。



关于买车


对于美国留学的人来说,车可以说是必备品。越早的拥有车,越早的学会开车,对于在美国稳定的生活是有利无害的。尽管我不喜欢美国的生活,然而我还是需要在美国生活的。


很多人都说我抠门,天天中午啃廉价的面包,也从不买一些我个人认为乱七八糟,然而别人却乐此不疲去购买的东西,这一点我还是要很爽快的承认的。然而,对于某些常用的大件,我从来都是在自己的购买力范围内追求高品质享受的,这类大件大致可以分两类,一类是电子产品,还有一类就是交通工具。


自行车是清华的必备交通工具,我在清华最后一辆自行车就是一辆价格1500多人民币的Giant Pro,尽管我在清华是穷人,然而所骑自行车的品质还是处于学校顶尖水平的。我在去往三教六教的道路上可以争分夺秒去上课,很大程度上多亏自行车君的奉献。


于是在美国,买车也遵循这么一个原则。考虑到我的收入水平,以及我对大车的执念,买辆便宜的二手SUV是我的不二之选。


然而毕竟我才刚来美国一年,攒的钱实在太少,于是借用一下美国人的消费观,“花将来的钱享受现在”,我就想到了贷款。然而由于信用记录太短,我在贷款公司那里吃了闭门羹。


看来,买车的计划还得再缓缓。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商丘润滑油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