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记得啥是“打闹台”、“ 小垫戏”吗?‖老家许昌
文‖李中军
“老家许昌”微信号:zgljxc
我儿时的家乡小镇,每年有逢大会时唱乡戏的习俗,那时,乡下人们的生活还不富足,精神文化生活更是匮乏。人们劳动之余,最多拿着半导体收音机听段广播剧、评书之类,已算享受。我也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儿“小喇叭”节目中,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
偶有民间艺人来到小镇上,唱上三晌两晚大鼓、弦子书之类民间小调,也有一些观众。只有等小镇上到了逢大会的日子里,才会有剧团来演上几日乡戏。乡亲们放下手中的活计,挤上会场,买些日用品,听听乡戏,歇息一下劳累的身体。四面八方客商云集,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来赶会串场,很是热闹。那时,看乡戏是我儿时最快乐的事情。
![]()
剧团大多是业余戏班,演员农忙时在家劳动,农闲时组成戏班演出,很受人们欢迎。舞台搭在小镇最繁华的路段,是钢架木板组成的临时舞台,便于组装和拆卸。每次搭舞台时,我和小伙伴们在旁边窜来窜去,玩耍戏闹,无比兴奋的心情是现在的孩子们无法体验到的。那时,唱乡戏的名角演员,被乡亲们当作明星一样追捧。
乡戏一般在夜幕降临时开始,我们当地有个惯例,在开演前,要敲阵锣鼓“打闹台”,催催还未到场的观众,尔后,还要在正本剧目开始前,唱段“小垫戏”稳稳现场观众,等等还在半路上的人们,以免误了观看正本剧演出。
![]()
“小垫戏”一般都是短小精品的剧目,唱腔优美动听,幽默风趣。儿时的我最喜欢看乡戏的“小垫戏”部分。到了正本剧目演出时,夜幕下的舞台周围,早已挤满了黑压压的人群,乡亲们三五成群,或坐或立,停止喧哗,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剧情中去,随着剧情发展,时而欢呼雀跃,掌声一片,时而暗暗流泪不止。一天的劳累,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至今,我还能清晰地记得那时常演出的《对花枪》、《铡美案》等经典剧目中的一些唱词来。不知不觉“刹戏”剧终,人们意犹未尽地讨论着剧情,散场回家。
![]()
如今,人们生活富足,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乡亲们懒得等到逢大会时购买日用品,小镇上各种超市、连锁加盟店比比皆是,商品丰富,应有尽有,天天都是优惠日。年轻人热衷于泡网吧及追捧电视娱乐选秀节目。乡下业余剧团大多散了伙,偶有来小镇演出,台下也是清一色的老年观众,乡戏已渐渐与乡亲远离。
突一日,身在都市的我,犯了戏瘾,跑到音像超市买了些正版戏曲碟片,回家独自欣赏,虽十分精彩,却感觉少了些什么韵味,没有儿时在乡下老家看的乡戏过瘾。儿时看乡戏的激动情景,只能在梦境中出现,也成为一段美好的回忆。
![]()
【作者简介】李中军,河南省虞城县人,生于1975年,中共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虞城县作协理事,作者自1996年始发表乡土散文作品,至今已在《中国电视报》、《现代家庭报》、《河南日报》、《河南法制报》、《河南日报农村版》、、《奔流》杂志、《商丘日报》、《京九晚报》等十多家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作品200余篇,多次获得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市日报社举办征文奖项,作品被国内十多家官方网站转发,受得到广大读者好评。
注: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
2、本文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3、本文启用赞赏打赏功能,请根据作品质量和自身情况进行打赏,量力而行,赏金的60%为作者稿酬,剩余的40%为本公众号运营编辑费用,打赏日期计算为本文发布之日起七天内,谢谢您的支持!
4、欢迎转发微信公众号“老家许昌”作品,如其他微信公众号或单位或个人需使用“老家许昌”微信公众号相关作品,使用之前请务必联系后台。
---END---
---老家许昌,只采撷有温度的乡土味道---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投稿信箱:hnxc126@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