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咱们说到了不容易被添加剂改变的,本章提一提容易被添加剂影响的特性,实际上添加剂性能都会影响基础油,这里我们先提一提低温性能。
VI其实是个老问题了。而且已经被基础油的生产商家玩腻了的指标,说句不好听的,VI提高一个数字,就意味着产品价格上升了多少。所以我们看到的所有的工作,其实都是在提高VI的过程,也就是商家在挣钱的过程。
来结论:
直链烷烃的VI最高,170多,可是蜡含量太多,倾点(PP)不行。所以这个结构被我们废了。
其次是带支链的烷烃,VI也不错,130-140,倾点也可以,最起码可以流动了,这是理想组分。
然后是1环环烷,或带长直链的1环烷烃,VI下降了一点,但也不错,也是理想组分,2个环的,尽量剔除,但不好剔。也就保留把。3、4环,尽量剔除,可以留一点点,不饱和烃、胶质、沥青质这些杂质VI都太低,要统统带走。
当然以上所有的努力都是向高VI努力,如果不介意VI,如环烷基油或者芳烃软化油,VI就不是个重要的参数。甚至都不会标VI是多少。所以还是那句,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选最有价值的,不见得学习好的学生最后一定都成功,但所有的同学努力的方向还是向学习进步去的。
在成品产品中,一般咱们都会增加VIM(粘度指数改进剂),这样咱们看到的成品其实都会比基础油高很多,而这样一来,就掩盖了基础油本身的VI,因此大家要小心。成品的VI并不能完全代表基础油的VI,所以基本上没有哪个产成品会控制VI,而且实际上VI在调和的过程中本身就属于一个变化的量,控制起来也没什么意义。所以对基础油来说VI是关键先生,但对成品来说,就不是了。
倾点的理论是支链程度越深,则倾点越低,这也是为什么PAO类物质倾点特别低的原因,实际上咱们的矿物油(含3类),这个参数基本上是做梦也达不到PAO的水平,只能靠外加添加剂,但即便是加入降凝剂,有些也达不到。
话虽如此,那干吗要那么低的倾点呢?有人说,倾点低,低温流动性好啊。
这个话题,我先用”呵呵“来回答你。说到低温流动性,楼下的这个大神就笑了!
好了,既然是讨论基础油,那也得说说,知道了本段第一句,大家就知道谁的倾点高了,一般来说,是正构>异构>环烷>芳烃。
如果同黏度的两个油,其中一个倾点低,你们能知道什么原因吗?
这个好像没说基理,也不难,就是支链这种空间更大,阻挡能力更强,直链在低温下不容易缩成一团,所以倾点就低了;
后续成品中加入的降凝剂,可以影响PP数值的降低,但这个PP是一个严重不靠谱的同学,它只在基础油领域内兴风作浪,出了这个圈,它还真不行。后续也会介绍。
关于这个参数更具体的介绍,我们将在发动机油的低温特性中详细说明,这里粗讲一下,很多时候,基础油也会测试这个,同志们,这个才是油品低温流动性的关键指标,是发动机油低温的灵魂指标。没有了这个参数,发动机就会不启动了,而我们用成品发动机油的测试方法来测试基础油,也间接证明了这个参数的关键度。实际上,我感觉我一直在说废话,因为行业内,没有人不知道这个。这个指标简直是让我们又爱又恨的金主。所以。我老了,太TM罗嗦。
尽管罗嗦,那TM也得说,因为它是在太重要了,因为这个指标其实影响最大的就是基础油,基础油的低温性能的根本才是决定成品低温性能的关键,什么PPD,什么VIM都TM的浮云,想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它。这话听起来很耳熟,你前面TM不是说一切都是向VI看,怎么这么一会儿,就变了。恩,因为它才是VI的根本。VI这厮就是个无量纲的常数,有什么鸟能耐和我CCS比。
大过年的,喝多了,满嘴胡话。回归正统。
这个参数对基础油来说,一般来说,低温下的动力粘度和基础油VI正相关,VI越高,其CCS越低。所以:
好家伙,怎么又回到VI了,要不怎么说VI值钱呢?PAO等合成油主要就是在这个特性上秒杀这样矿物油的。而且,这个参数的关键还在于在调和成品的时候,我们第一考虑的重要指标就是这个,VK100根本不算啥,而CCS往往能憋死各路神仙。请注意前提,是一般来说,实际上也有VI相同而CCS差不少的情况,这就是用一个外在参数无法准确衡量另外一个外在参数的例子。
基础油的低温特性是一个关键指标,不论是PP,CCS和VI,这些特性主要取决于基础内组分结构的差异,而低温性能越好的,其价格必然越贵。而说到低温特性,成品发动机油的MRV(边界泵送粘度)、SBV(扫描粘度)等指标的测试的影响因素,基础油都是占有很大的影响力的,可惜的是一般基础油生产厂家并不提供这些数据,但生产厂家或者科研机构可以自行检测基础油的这些参数,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后续的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就有更好的控制。
2018年开年第一篇,捞点干货。
今天说的这几个参数其实都是可以在成品油中加入添加剂进行调整的,但如果基础油的指标本身特性就比较好的话,非常有助于咱们容易调和出合格的好东西来,而如果比较差,那么后续的调和过程就比较辛苦,好像走钢丝一样,要处处谨慎和小心。一个不留神,很容易就不合格了;实际操作中,这些参数不合格的案例比比皆是。
再简单说说其他的几个参数,如TAN(总酸值)和残碳,这两个数值一般高度精炼的基础油都比较低,可是加入添加剂后都会显著提高,但高多少取决于添加剂的种类和剂量。这两个数值都和精炼程度正相关。那些咱们不需要杂质就是导致这两个物质增大的主要因素。
基础油还有一些其它的参数,如水含量、硫含量,我们就都不单独开篇介绍了。不复杂,自己看看就懂了,个别的指标未来我们也会在成品机油中作介绍。
1月讨论话题:什么样的驾驶才叫暴力驾驶?
如觉得本文不错,请转发“盆友圈”或发给同事或朋友们!
相关文章:
1.环烷基基础油-潘多拉的魔盒
2.刨根问底,二类VS三类基础油的分子结构的差异
3.任何添加剂也改变不了的几个基础油指标
4.密度、折光率、苯胺点和粘重常数,基础油组分的四大金刚
5.
查看更多历史文章:
->公众号主页:我的文章,可以看到目录结构
->点公众号主页右上角:单击历史文章
如觉得文章有益,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
润滑油学社:一个值得关注的公众号
客官还不过瘾,可考虑给点鼓励!
IOS系统打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