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步高,东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聘兼职教授,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顾问,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本栏目近期内容选自其国家级精品课程“唐宋诗词鉴赏”中的精华部分。
文天祥《沁园春》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张巡,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 人生翕歘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流芳。古庙幽沉,仪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
这一首词个别地方涉及到一些典故,涉及到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整个的这首词还是比较好懂的。
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曾经中过状元,做过南宋快要亡国时候的宰相。后来被拘禁到大都,也就是今天北京,最后被元朝人处死。元朝人是劝他投降,而且愿意让他作宰相,文天祥坚决不从,甚至叫南宋的皇帝都来劝降,他也不从。![]()
文天祥像(《吴郡名贤图传赞》)
所以论我国历史上的爱国义士,那么文天祥是超越于岳飞的。他第一次把忠君跟爱国截然分开,保证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这首词是为张巡、许远而写。张巡、许远是安史之乱当中,两个抗击安禄山的两个英雄人物。当时守卫睢阳,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
安禄山起兵之后基本上是势如破竹,虽说在河北遇到颜真卿的兄弟颜杲卿的抵御,基本上一路打过来,一直打到睢阳,然而许远跟张巡一起守这个睢阳城。他们在唐至德二年,指挥不足七千将士,抵抗“安史之乱”的十三余万叛军,最后在“睢阳保卫战”中殉国。
韩愈评论他们说:“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遮蔽江淮,阻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韩愈的意思很明白,他遏阻了安禄山叛军的势头,使他不能长驱直下打到江淮去,使得唐王朝因此不亡。江淮这一带,,但是是唐代的经济中心,唐代的经济,粮食、财物都是靠江淮的接济。
在长达十个月的保卫战中,共杀敌士兵13万人,杀敌人的将领300人,擒获叛将60余人,经历大小血战400余次。最后终因粮尽援绝,被迫宰食马匹,掘鼠捕雀来充饥,大批饥饿的士卒在面临死节关头中,万般无奈中,许远杀了自己的家奴,张巡杀了自己的爱妾,给士卒充饥,以誓死抵抗到底。战斗到最后,睢阳的守军只剩四百来个饥困力竭的士兵,终于被叛军攻破,张巡、许远以及部下被俘,相继就义,张巡骂敌人,最后被舌头都割掉。
历朝不断地加封这两位忠臣义士,强化他们“忠义报国”的楷模地位,许多地方都建起了双忠庙,或者叫双忠圣庙。即使在南方,唐朝时蛮荒之地的潮州,也建起了张巡许远庙。其中是受了韩愈的影响,这千年的香火绵延至今。后来被诏赠为荆州大都督,画图像于凌烟阁,又建双忠庙于睢阳。宋代的王安石、文天祥都有题诗,庙中还有一幅著名的对联,叫“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把张巡、许远一起祭祀。宋朝的时候,尊张巡、许远为“保仪尊王”、“保仪大夫”。在清代,张巡、许远受到的重视的程度更甚,他们的塑像被请到皇帝的家庙的太庙里面,成为41位陪臣之一。![]()
广东潮州双忠祠
下面我们简单地串讲一下这首词。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
文天祥的这一段文字,连用几个“死”字开头,一首诗用三个“死”开头,显然他看透了死。“为子死孝”,做儿女的要为父母尽孝,甚至以死;“为臣死忠”,忠臣不惜死,“死又何妨”?其实元朝那些劝文天祥投降的那些人,早一点看到这首词,就知道自己的劝降一定是劳而无功的。
“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自开天辟地之后,常常有些文士很少有全节。“君臣义缺”,往往君臣的忠孝,往往也难以做到。“谁负刚肠”,历代的知识分子,常常缺少气节。
“骂贼张巡,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
只有张巡、许远不同,留取他的名声,万古留香。![]()
文天祥《草书木鸡集序卷》,藏辽宁省博物馆
“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
后面的人,很难有张巡、许远这样的节操。“后来者”,将词情从唐代一笔带至今日,当宋朝将要灭亡之际,叛国者、投降者不胜枚举,文天祥感慨万千。
“人生翕歘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
“翕歘”,形容人生短暂。
下片开头紧承上意,人生匆匆,转眼即逝,应当烈烈轰轰地做一场为国为民的事业!
“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流芳。”
这几句话简直近于口语了,假如张巡、许远当时也成了卖国的人,甘心投降敌虏,也就是投降安禄山、史思明,现在应该受人唾骂,怎么会流芳至今呢?这里也说明了文天祥的处世的准则。古代有许多这样的人,把名节看得比生命重要得多,讲究气节。
“古庙幽沉,仪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
这“古庙”是指双忠庙,就是张巡、许远的庙。“仪容俨雅”,他们的样子十分高尚。自然物象的易衰易变,反衬出古庙的依然不改,世事自有公道,忠臣孝子虽死犹荣。
“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
面对张巡、许远这二公,有奸雄路过这双庙,应该愧然自省。
![]()
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这首词是文天祥的一首不朽之作。我当年编《唐宋词鉴赏辞典》的时候,唐圭璋老师对我提出的目录,仅仅指出要补两首,一首就是这一首文天祥的,再一首是贺铸的《六州歌头》。
全词以议论立意,同抒情结体,既有具体的形象之美,又有抽象之美,在抒情中蕴含着从容娴雅和刚健之美。文中多用对句,句句整齐,笔笔精锐。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