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会走进美籍华人周氏兄弟的画室,聆听周氏兄弟谈自己的画。
有享受,有震撼。这就是审美。
造境。破境。……
艺术家的终极追求是自由。
有一天,画家打开画室的门,光从窗户艰难地跳进来,只跳过一些线条和色彩,他觉得这个太敏感了,就创造了抽象派的艺术精神,点、线、面。
![]()
![]()
![]()
![]()
![]()
![]()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当初也只不过是一件私人定制的作品。
所谓私人定制嘛,就是一个画家接的一个挣钱的画活儿而已。
因为画出了一个苦恼人的笑,而成为“永恒的微笑”。
经过评论家的论证,而成为人文主义的代表性作品。
。
回味作品集引用的一句话:“一个人不爱美、求美,就会不知不觉堕向动物性,这是物质财富拯救不了的绝症。”
读河南商丘籍作家方丽娜的小说《不戴戒指的女人》,感觉这是一个带着深刻生命体验的作品。
景荷为了嫁到奥地利,和刘涵做了一笔交易。交易只是交易,当初的眼缘和感情交流都不够,后来就够了。
景荷和默顿是什么关系?不是法律上的夫妻,却一心一意照料他、服侍他、满足他,默顿给她的遗嘱确是没有法律效力的,因为他是脑中风患者,间歇性意识混乱会出现各种异常行为。
我喜欢纠缠不清故事,人性在生命的转折点上流露得分外真切。
求之不得。得之不求。故事中充满了残酷、无常、幽默和拧巴。
试问戏里戏外人,谁会感恩惜缘在乎已经拥有的当下幸福呢?
![]()
图为在法国卢浮宫欣赏这件名作。关于《蒙娜丽莎》的这个解读,是听旅美画家周氏兄弟讲的,记个大意。
自己写自己读/总第5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