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代代轮流坐,今年到了外族家。
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
来了一拨又一拨,终于还是打过了长城。
公元1115年到公元1368年200多年间由女真和蒙古同胞轮流坐庄,
统治了中国大部分地区。
![]()
可以想象,
宋朝的文化艺术、生活模式在勉强延续,
外族的习俗又开始进入并影响人们,
金元时期中国成了一锅杂烩汤。
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的到来,
更是给古老的中国加了些欧式风格。
![]()
期间怒发冲冠的岳飞率领岳家军把金兵一阵猛揍,
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一路向北、收复失地!
后被宋高宗和秦桧金牌召回,魂归风波亭。
![]()
文天祥、陆秀夫这几个史上纯爷们儿一直坚持抗元,
直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陆秀夫背着最后一个大宋皇帝跳海殉国。
![]()
另外在金大侠的书中也有王重阳抗金,
郭大侠守襄阳的精彩演绎,
(襄阳:我们谭志昂老师的家乡哦)
故事基础也是以当时很多的民间抗击外族行动为基础的。
乱!太乱了!
老百姓除了躲避战乱,还要抵抗瘟疫。
长期战乱,人民生活困苦,疫病横行,
天佑中华!
派来了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坦,朱丹溪四位大先生!
![]()
刘完素:
河北河间人,史称“刘河间”,
这地方后来成了大批驴的天堂、吃货的海洋
,盛产驴肉火烧畅销各地。
刘大夫属于寒凉派,主张“六气皆可从火化,
因而大力倡导火热论,
治疗上以清热通利为主,善用寒凉药物”。
在其晚年总结其多年临床心得之作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强调了养气的重要性,
并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
熊经鸟伸,导引按跷,所以调气也”。
“饮食者调其形,起居者调其神”。
![]()
张从正,
河南商丘人士,被称为“攻下派”的代表,
“攻下”,不仅想到《鹰爪铁布衫》中的经典镜头。
其一生行医治病救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并写了十余种医书,后被学生辑为《儒门事亲》。
汗、吐、下是张大夫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核心,
他说“世人欲论治大病,舍汗、吐、下三法,其余何足言哉”。
“灸、蒸、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
![]()
李东坦,
河北正定名医,是中医“脾胃学说”创始人,
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体的重要作用,
,
因此也被成为“补土派”,(别误会成吃土派啊)
李大夫提倡静坐,以气息行导引之功,
在其《兰室秘藏》中强调:
“当病之时,宜安心静坐,以养其气”。
“夜半收心,静坐片时,可生发元气”。
![]()
朱丹溪,本名朱震亨,浙江义乌人,
其特别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
故被称为“滋阴派”创始人。
朱大夫临证治疗,“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
故时人誉之为“朱一贴”。
弟子众多,方书广传,是元代医学界的绝对一哥!
其强调:“气滞痿厥寒热,治以导引”、“调息养神”。
朱丹溪除了多次强调导引的重要性以外,
还做了一件让后代女士们感激不尽、世代怀念的很牛的大事:
公元1321年,他出游路过桃花坞,
见当地女子个个面若桃花,白里透红与众不同,
经过一番调查后,发现当地女子都爱喝一种汤,
即自制的桃红汤,他研究桃红汤的成分,
发现里面有桃仁,还有红花,桃仁可健身心、
养容颜,红花更能去暗黄、美白肌肤,
朱丹溪由此创立了千年经典美容美颜妙方:“桃红四物汤”!
![]()
后被当代保健品翘楚企业精心研发,
加入枸杞、桑葚制成“粉黛口服液”,
享誉全国,
盛行于各地淑女名媛闺房之间,
拯救各界大小美女于黄褐斑之中。
![]()
兵荒马乱的金元时代,民不聊生的人间乱世。
凡事都有阴阳两面,
战乱频发,疫病流行,
却促使中医进一步长足发展,
诞生了金元四大名家并创立四大门派,
让老祖宗的医学智慧得以延续和成长!
(注:本系列小文是遵从师命,整理关于“导引”的历史渊源的,为了不至于看官觉得枯燥无味读不下去,里面略加几句玩笑调侃之语,在此特别声明:绝非对各代医家圣贤之不敬。中国传统文化星河浩瀚,小张我心怀谦卑诚心仰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