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孙复的一生中,除了耿介的石介,豪放的士建中,还有数位知名文士给予他大力支持和帮助:天圣五年(1027),35岁孙复数次考试不中,贫困中他拜访南京应天府学官范仲淹,范仲淹遂为孙复谋一学职,让他教授《春秋》,以便获取微薄报酬供养老母;庆历元年(1041),已近五十岁孙复还未娶妻,丞相李迪到泰山游历见到孙复,见其学识渊博,深为钦佩,遂将自己的侄女嫁给孙复,这次姻亲使孙复声名远播; 庆历二年(1042),范仲淹推行新政,在他与富弼的推荐下,孙复由布衣擢升秘书省校书郎、国子监直讲,成为宋仁宗的帝师,赐五品服,此时胡瑷、孙复、石介等大儒参与太学,使国子监人数大增; 庆历七年(1047),孔道辅因为直言宋仁宗宠爱尚氏、杨氏欲废郭后之事获罪,作为好友的孙复受到牵连被贬,翰林学士赵概等十几人上书解救,孙复重新担任国子监直讲;嘉祐二年(1057)七月二十四日,66岁的孙复病故于开封家中,文豪欧阳修为他写下《泰山先生孙复墓志铭》,朝廷“予其家钱十万”,和孙复友好的公卿大夫、太学生等相与吊哭,帮助其家人“赙治其丧”,欧阳修奏请对朝廷对尚幼的孙复子“乞令其家录进,而推恩其子大年”,使得孙复的妻子和孩子得以安身立命、少受熬煎;而在孙复的葬礼中,出力最大的是一位没有记载的东平义士,他出资购买了“卢泉乡之北扈原”三面环山、一面向水的风水宝地,找人建造了高规格的祭殿和配室及其他,于当年十月二十七日将一代大儒孙复体面安葬,给了这位儒士身后最大的荣耀。![]()
孙复年近五十结婚,留有一子孙大年,看宋、元、明及以后有关史料,可知孙大年的后代主要分布在今山东省泰安市范镇岔河村、枣庄市牛山村、山西省闻喜县城北岭东村、临汾东宜村等地,至于孙复为啥葬在东平,从可见的《闻喜岭东孙氏家谱》记载中得到答案:孙复字明复,号泰山先生,系孙权的二十五代孙,山西省平阳府(今临汾市)东宜村人;孙复的曾祖父在五代十国后唐同光元年(923)从山东郓州被掠,驱至山西平阳,传三代至复。由此可知,孙复的曾祖父为郓州人,以后文史资料中的孙复介绍遗漏了这一点,以为他本就是山西省平阳府人,孙复998年出生,此时到他曾祖父由郓州被掠过去了75年,按照古人不到20年一代人的推算,孙复年幼时或许牢记郓州的曾祖父或祖父还健在,那些渴望重返故土的长辈一定反复告诉孙复祖籍郓州(今东平),让他有机会再到故土看看,于是在孙复幼小的心里滋生一个信念:落叶归根,必回东平,实现曾祖父或祖父生前的嘱托。孙复生前一定到过东平,不然他的第一位推荐者就不会是郓州举子士建中,应该是故乡谊同道情,让他们这对同年生的学子成为莫逆之交;孙复生前没能在郓州定居,在他亡故后做到,知道他心中惦念的郓州某位或几位学子慷慨解囊,多方奔走,为恩师孙复实现了生前夙愿。![]()
本周10月22日下午,周六小雨,在加班进行一个征文评选的空余,我和喜欢宋、金、元文史研究的好友刘鹏、孙磊驱车来到欧阳修文中所记“卢泉乡之北扈原”即今梯门镇东瓦庄东南的太阳谷孙复墓前,一探大儒世间遗迹,虽然孙复的墓室在多年前被盗,坟前的石人石马也踪迹全无,但看到高大的封土还在,我就想:即便封土也没有了,只要孙复的书著得以流传,中国人的文化史和思想史还在,孙复就必定是一座傲然挺立的理学高山。![]()
孙复对故土郓州的炽热思念,没有流传下来的文章诗句伪证,在他极少的存诗中,吟咏中秋之夜者多达六首,或许就是他月圆之夜对故乡的无尽怀念,如他在《又赋十五夜月》中长叹:
清赏年年恐失期,人人不觉望中衰。
素娥须信多灵药,长见婵娟似旧时。
看文中笔意,此时的孙复已到晚年,由月思乡的别情更是浓烈,或许,他晚年最担心会不会归根东平,会不会九泉之下无颜面对殷殷嘱托的曾祖父或祖父?好在,他的理学被弟子传承,他的忠义门生感念师恩,助其完成未了心愿,让他百年后托体郓州,使孙复生前有憾死无憾。![]()
信念不老,华章永存,孙复已经去世959年,他和弟子们的故事也已传唱了近千年。在那个下午,在瑟瑟秋风中,望着附近的好山美景在现代工业飞转中变为水泥石灰,仿佛过去的历史将被抹去。我坚信:即便江河改貌,孙复墓地夷为乌有,他的大师形象,也将永是文化的郓州或巍巍泰山,永为靓丽风景,为后人传承敬仰与不绝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