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润滑油价格联盟

“泰山先生”孙复:日月映辉北扈原——“三贤”之首,葬于东平

2022-07-24 11:06:28


“今日东平报微信公众平台”推出“探索·发现”栏目,讲述以东平为主的历史、地理、文化的故事,探寻自然界的神奇奥秘,挖掘历史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细节和人物命运,展示东平文明的博大恢弘,是东平的地理探索,历史发现和文化大观。同时,欢迎广大读者参与互动,为“探索·发现”栏目提供新闻线索。

文/颜建国

29年前一个初秋的下午,枫叶正红之时,我作为泰安师专的一名青年学生,在泰山脚下的冯玉祥纪念馆看到资料说,附近有纪念宋初在泰山书院讲授理学的孙复、石介、胡瑗三位大儒的“三贤祠”,列为首位孙复之条目中有“复字明复,晋州平阳人”、“葬先生于郓州须城县卢泉乡之北扈原”等描述,对于孙复的宋初理学大家地位,我在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的过程中,已有初步印象,只是好奇孙复作为“泰山先生”,死后为啥不托体泰山,而是埋藏于原郓州须城县即现在东平县的“卢泉乡之北扈原”呢?

带着这种好奇心,当日,我不顾秋风萧瑟,马上跑步前去“三贤祠”探寻,但当我匆匆赶到进入的路口时,却被荷枪实弹的哨兵拦住了,那位威严的士兵告诉我:“此处是军事管理区,任何人没有通行证件不进入”,几经交涉无果后,我只好知难而止,怏怏而返。以后,我又利用休息日在附近攀石爬树寻找前行之径,寻来找去都没有躲开“军事管理区”的范围,只好景在咫尺,却远如天涯,无缘一睹“三贤祠”的遗留风采。

时光如梭,转眼二十余年过去,我由小伙走到半百,今年“十一”,为了再赏泰山所存冯玉祥诗、赵望云画的碑刻图,我和爱人及儿子来到普照寺东北的“冯玉祥泰山纪念馆”,在苍松翠柏中体味了冯诗赵画之美,回到东平后,在微信发了几张游历照片,我的大学同学周知一看后打电话给我,告诉说他的“天心小院”就在普照寺附近,以后再去请我做客。我问他从普照寺前去“天心小院”的路途,他说可以经“泰山书院”到达。我问他“泰山书院”是不是“三贤祠”,他告诉我说正是正是,有人也称五贤祠。通过和知一通话我才知道,随着几次大,近年部队的营房已经搬走,那些“军事管理区”已经解除管制,虽然目前“三贤祠”仍然没有对游客开放,但因为和内部管理人员熟悉,他可以领着我们入内参观。听到老同学提供的这个好消息,我的心中很是激动,真想插上翅膀马上飞到“三贤祠”去,于是熬到第二个周末,我们一家又驱车近百公里来到泰安,不辞劳苦沿着石板山路攀行来到石壁间的“三贤祠”。

这里确实是一个读书悟道的好去处:石壁平缓处,东西两排大瓦房一字排开,东面和屋后有几处干净的石板坡,仿佛是天然读书场,可供学子静心读书,石板坡上巨树参天,好似为学子们打着遮雨避阳的树伞;山居的人最怕缺水,这儿山溪潺潺,有着数口石井,无疑解决了师生们的饮水问题。有了这些有利物质条件,办好教育最主要的还是师资,北宋景祐二年(1035)冬天,泰山附近徂徕镇桥沟村的青年学官石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通过郓州举子士建中认识了学识渊博的穷秀才孙复,为了推广儒学,造福乡里,石介出资建房置物,在泰山之南坡首创“泰山书院”,此时44岁的孙复是一介寒士,31岁的石介则是功成名就,学人的真诚此时展现出来,石介不仅力邀孙复前来讲学,而且和已有功名的开封祥符人张洞、邛州人李缊等大家公子拜孙复为师,和其他学子一起跟随孙复从事《周易》《春秋》等儒家经典的的研学,泰山书院曾几易其址,先在泰山之南,景佑4年(1037)搬到岱庙东南的信道堂,后岱庙扩建又迁至淩汉峰下栖真观,即今所见“泰山书院”。

在孙复的一生中,除了耿介的石介,豪放的士建中,还有数位知名文士给予他大力支持和帮助:天圣五年(1027),35岁孙复数次考试不中,贫困中他拜访南京应天府学官范仲淹,范仲淹遂为孙复谋一学职,让他教授《春秋》,以便获取微薄报酬供养老母;庆历元年(1041),已近五十岁孙复还未娶妻,丞相李迪到泰山游历见到孙复,见其学识渊博,深为钦佩,遂将自己的侄女嫁给孙复,这次姻亲使孙复声名远播; 庆历二年(1042),范仲淹推行新政,在他与富弼的推荐下,孙复由布衣擢升秘书省校书郎、国子监直讲,成为宋仁宗的帝师,赐五品服,此时胡瑷、孙复、石介等大儒参与太学,使国子监人数大增; 庆历七年(1047),孔道辅因为直言宋仁宗宠爱尚氏、杨氏欲废郭后之事获罪,作为好友的孙复受到牵连被贬,翰林学士赵概等十几人上书解救,孙复重新担任国子监直讲;嘉祐二年(1057)七月二十四日,66岁的孙复病故于开封家中,文豪欧阳修为他写下《泰山先生孙复墓志铭》,朝廷“予其家钱十万”,和孙复友好的公卿大夫、太学生等相与吊哭,帮助其家人“赙治其丧”,欧阳修奏请对朝廷对尚幼的孙复子“乞令其家录进,而推恩其子大年”,使得孙复的妻子和孩子得以安身立命、少受熬煎;而在孙复的葬礼中,出力最大的是一位没有记载的东平义士,他出资购买了“卢泉乡之北扈原”三面环山、一面向水的风水宝地,找人建造了高规格的祭殿和配室及其他,于当年十月二十七日将一代大儒孙复体面安葬,给了这位儒士身后最大的荣耀。

孙复年近五十结婚,留有一子孙大年,看宋、元、明及以后有关史料,可知孙大年的后代主要分布在今山东省泰安市范镇岔河村、枣庄市牛山村、山西省闻喜县城北岭东村、临汾东宜村等地,至于孙复为啥葬在东平,从可见的《闻喜岭东孙氏家谱》记载中得到答案:孙复字明复,号泰山先生,系孙权的二十五代孙,山西省平阳府(今临汾市)东宜村人;孙复的曾祖父在五代十国后唐同光元年(923)从山东郓州被掠,驱至山西平阳,传三代至复。由此可知,孙复的曾祖父为郓州人,以后文史资料中的孙复介绍遗漏了这一点,以为他本就是山西省平阳府人,孙复998年出生,此时到他曾祖父由郓州被掠过去了75年,按照古人不到20年一代人的推算,孙复年幼时或许牢记郓州的曾祖父或祖父还健在,那些渴望重返故土的长辈一定反复告诉孙复祖籍郓州(今东平),让他有机会再到故土看看,于是在孙复幼小的心里滋生一个信念:落叶归根,必回东平,实现曾祖父或祖父生前的嘱托。孙复生前一定到过东平,不然他的第一位推荐者就不会是郓州举子士建中,应该是故乡谊同道情,让他们这对同年生的学子成为莫逆之交;孙复生前没能在郓州定居,在他亡故后做到,知道他心中惦念的郓州某位或几位学子慷慨解囊,多方奔走,为恩师孙复实现了生前夙愿。

本周10月22日下午,周六小雨,在加班进行一个征文评选的空余,我和喜欢宋、金、元文史研究的好友刘鹏、孙磊驱车来到欧阳修文中所记“卢泉乡之北扈原”即今梯门镇东瓦庄东南的太阳谷孙复墓前,一探大儒世间遗迹,虽然孙复的墓室在多年前被盗,坟前的石人石马也踪迹全无,但看到高大的封土还在,我就想:即便封土也没有了,只要孙复的书著得以流传,中国人的文化史和思想史还在,孙复就必定是一座傲然挺立的理学高山。

孙复对故土郓州的炽热思念,没有流传下来的文章诗句伪证,在他极少的存诗中,吟咏中秋之夜者多达六首,或许就是他月圆之夜对故乡的无尽怀念,如他在《又赋十五夜月》中长叹:

清赏年年恐失期,人人不觉望中衰。

素娥须信多灵药,长见婵娟似旧时。

看文中笔意,此时的孙复已到晚年,由月思乡的别情更是浓烈,或许,他晚年最担心会不会归根东平,会不会九泉之下无颜面对殷殷嘱托的曾祖父或祖父?好在,他的理学被弟子传承,他的忠义门生感念师恩,助其完成未了心愿,让他百年后托体郓州,使孙复生前有憾死无憾。

信念不老,华章永存,孙复已经去世959年,他和弟子们的故事也已传唱了近千年。在那个下午,在瑟瑟秋风中,望着附近的好山美景在现代工业飞转中变为水泥石灰,仿佛过去的历史将被抹去。我坚信:即便江河改貌,孙复墓地夷为乌有,他的大师形象,也将永是文化的郓州或巍巍泰山,永为靓丽风景,为后人传承敬仰与不绝歌唱。

联系我们:

地址:

邮箱:jrdpbs@163.com 

电话:13854850406

小编个人微信及QQ:492534840




今日东平报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时政要闻)一版邮箱:dpbs001@163.com

(经济要闻)二版邮箱:dpbs002@163.com

(社会关注)三版邮箱:dpbs003@163.com

(文艺之窗)四版邮箱:dpbs004@163.com

今日东平报官方微信邮箱:

jrdpbs@163.com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商丘润滑油价格联盟